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扎实推进我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桂党高工宣〔2007〕12号)的要求,现就开展我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结合我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和辅导员队伍现状,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切实解决我校辅导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稳定、和谐发展,使辅导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保证。
二、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全体辅导员围绕本职工作开展经常性、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实现工作项目化,学习常态化,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把我校辅导员队伍打造成学习型、研究型的高效率团队。
三、学习内容
(一)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辅导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信仰坚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学习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以及我校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二)学习业务理论知识。根据辅导员组织开展工作的需要,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知识,使辅导员掌握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生管理的工作方法、途径和技巧;引导辅导员努力成长为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从而有效推动辅导员向职业型、专业型转变。
(三)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定期召开辅导员职业素养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分层次、分专题的系统性讲座。培训内容包括辅导员工作方法与艺术、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业规划与学习指导、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大型团体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逐步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化培训体系。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辅导员学习制度
1、岗前培训制度。每年组织新聘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学校将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岗位要求。
建立网上学习和经验交流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强化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鼓励辅导员通过完善学生班级QQ群,开通个人工作博客或微博,围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及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学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学风建设与学习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培训等辅导员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专题进行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分享,不断提高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持证上岗制度(辅导员岗前培训结业证、心理咨询师或学生职业指导师资格证)。每年选送新聘辅导员参加全区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才能上岗,逐步实现全体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支持新聘和在岗辅导员分期分批参加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培训,对于参加以上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辅导员,学校将给予报销一定的培训经费。
3、日常培训制度。根据辅导员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举行辅导员素质拓展培训班、学生工作年会、辅导员工作例会、辅导员沙龙活动等,通过专家、学者讲理论、辅导员讲经验,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4、专题研修制度。围绕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研修,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调研考察,提高辅导员观察、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集体会诊”活动,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5、学位进修制度。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提升辅导员专业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
6、外出考察、挂职制度。每学年分期分批组织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到区外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学生党建、学生管理等专题考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强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加强对外联系,主动创造条件,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各级政府、兄弟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二)推行辅导员导师制
辅导员工作中的传、帮、带做法对于传承辅导员工作的优良传统,弘扬优良作风起到较好作用。设立辅导员导师制就是为青年辅导员配备工作导师,辅导员导师从经验丰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中选聘,让其根据青年辅导员的个性差异开展个性化的业务技能指导,以提升青年辅导员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使青年辅导员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业务工作、科研、学习和生活。
(三)组建理论型、专家型研究团队
为提升辅导员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能力,使辅导员工作研究常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成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组建理论型研究团队和专家型研究团队。理论型研究团队着重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问题课题化”研究,将工作经验理论化,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专家型研究团队着重围绕解决学生工作突出矛盾、破解工作难题、提高工作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辅导员科研奖励机制
研讨出台《辅导员科研奖励办法(试行)》,进一步调动辅导员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
(五)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
成立学习督查小组,督促检查辅导员学习情况,主要检查内容有:学院学工组集体学习记录、辅导员工作记录、学生谈话记录、家长访谈记录、调查报告、工作论文等。考核坚持客观全面原则,注重整体考核、动态考核和过程考核,并把考评结果作为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工作者评选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