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在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我领悟到只有以师爱之心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才能更好地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一、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其实是很琐碎的,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关:下达各种通知,填报各种统计表,查课、听课,深入生活区,找学生谈话,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等等。为了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我常常是早来晚走,一丝不苟、严细认真。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在我的影响下,也都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学生们都知道我有加班工作的习惯,与他们聊天时他们经常会提醒我多注意身体,有时天气不好,还会有学生给我发来短信提醒我早些回家注意安全。
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效果。在多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会常常遇到一些问题,如与职能部门和周围同事关系的协调等,无论怎样,我都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中的得与失,以坦诚的胸怀接纳他人,悦纳自己,始终如一地做好本职工作。一个毕业生曾对我说:“老师,毕业之后才知道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每当不如意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这样我就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继续好好工作。”一位学生在平安夜给我发来短信:“
二、因材施教,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做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业和做人的引导。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体会到一种教育管理办法很难针对全体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学风建设中,我对学生上课出勤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我会按照学生管理规定处分旷课学生。大部分学生担心受处分而会按要求约束自己。但对个别旷课学生如果不分情况地进行处分,可能就会造成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就在本学期开学后不久,火电09级有一个学生私自离开学校去了北京,得知情况后,我没有按照常规做法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而是组织班级同学想办法先与学生本人取得联系。当时学生手机关机,我和几个同学分别给他发短信。当晚学生给我回短信:
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配合。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辅导员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更合适。我在对学习成绩遗留学分较多、爱上网不爱上课的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时候,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尽可能在可控范围内定期与学生交流。对个别帮助无成效的学生,我会适时地与家长联系。比如有一个学生经常上网造成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我先与她的母亲取得联系,请她到学校来一趟,同时提醒她不要告诉孩子,到学校后先与我联系。几天后,学生的父母同时来到学校,和他们交谈后,我感受到母亲很溺爱孩子,父亲很严厉。于是,我和他们交流了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状态。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经过3个月调整有了明显转变。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辅导员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吧。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让我们用师爱共同撑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