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种假设,原因无他,只因时光不能倒流。倒不是说一个大学教授完全不可能“回炉”去读本科,而是因为所处的时代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去做重返本科的想象和推演,谈点儿理想主义对刚升学的年轻人还是有意义的。我从课程学习、科研、生活等诸方面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做。
大学是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学习无疑是首要的任务。如果我重返本科,我无疑还会像22年前那样努力学习,多做习题,勤于思考,深度钻研。记得刚升入大学的那个学期,许多同学几乎每天下午和晚上的自习时间都用于学习,狂做《吉米多维奇数学习题集》,激烈地讨论力学问题。如此拼命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那段时间通过反复思考和大量做题,使我对几门主要基础课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相比之下,在大二、大三,由于兴趣发生了转移,我对课程学习有所松懈,深入钻研少了,导致有些专业基础课即使在期末考了个还算不错的成绩,却没真正理解到位,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至今引以为憾。
许多学生会说,“大学阶段学的东西没啥用”。我想说,大学所学的知识,立竿见影能派上用场的确实不算多,除非像微积分、线性代数之类知识立刻会在力学、理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等课程中同步被应用以外,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似乎不会在你的“记忆半衰期”内就被广泛使用。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无用”,却可能是需要用知识的时候自己“无知”(没有知识或者不知道自己拥有所需的知识),用古话讲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延长“记忆半衰期”是个可以采用的办法,这就需要更扎实地掌握那些基础知识,而这要靠在学习阶段的大量做题和深度思考,让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烙印。当然,“急用先学” 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应急选择,它能帮你迅速解决问题,对很多应用技术类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但必须注意,把它作为基础知识学习的常规模式可能是有害的。
以上说的这些,在20多年前的大学环境中很容易做到,因为那时的大学生活远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也只有周末看场电影或者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如果重回大学校园,我会更主动一点,甚至努力去做一个组织者,提高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上大学的时候,学术报告曾是我的最爱,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去听。现在看来,这些报告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当时我只是听,从来不问。如果重回本科,我将积极参与讨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充分互动的学术交流,而不是单向的流动。
我读大学时,课外科技活动的种类不多,也没有像样的资金支持,我和几个同学还是在热心老师的支持和鼓舞下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在这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初尝科研的酸甜苦辣,积攒了科研经验,也让自己学到的很初级的科技知识得到了简单的运用,算是初步做到了“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取得了一点儿成就,而且有了可贵的自信心。如果重回本科,我会早些(大三前后比较适宜)走进实验室,但会注意循序渐进,使研究课题不断深化、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升级。
以上,就是一个科教工作者对于自己重返本科的设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吕喆)